学校概况

邢台学院坐落于拥有3500年建城史的河北省邢台市,其前身为始建于1910年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学校承载百年荣光、历经世纪风云,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邢台学院,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所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红色基因是其最鲜的底色。百余年来,邢台学院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涌现出刘宁一、张玺、乔晓光、周抡园、王亚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建校至今,学校胸怀国家、根植血脉秉持“应国家之需要”的精神内核国家和方培养了数以万计“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师资和应用型人才。

进入新时代,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纯德实学”校训精神和“经世致用”理念,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以来,先后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邢窑白瓷)河北省第二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校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单位河北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741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馆藏图书168.3万册,现有教职工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6万现有47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个。建有省级外国院士工作站1个,现有省级科普基地6、市级4个省级校级现代产业学院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10市级16

学校西依太行山东临大运河,蓼水穿校而过柳溪泉水潺潺流淌。校内北方大学纪念馆、科技馆、自然科学馆、地质馆等文化场馆面向社会开放,成为传承历史、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托四师旧址建设了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建成“邢窑白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北方古陶瓷研究中心、郭守敬研究中心、河北省太行山文化研究基地、历史文化学院、影视产业学院等多个特色平台,持续挖潜邢襄历史底蕴和学校百年历史文脉全面提升沿线重点人文自然景观建设水平打造区域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有效实施美育浸润计划,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学校不断深化国际教育合作,与乌克兰沃伦国立大学开展4+0双证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开展交换生培养项目积极打造文化对外窗口,先后成功承办太行山前白瓷白”“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等国际青少年主题研学活动,有效促进文化交流

学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三联盟”“三对接”为抓手,构建了“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共同体与包括新疆若羌、雄安新区在内的20个县市区开展教育实践合作,服务并有力推动了县域基础教育工作发展与区域政府、企业(行业)、社会深度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00余项,有效推动了产教深度融合积极布局“一体三地”战略,先后成立邢台学院建设发展天津中心、邢台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雄安)和邢台学院建设发展北京中心,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桥头堡。目前,学校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一期9.8万㎡已投入使用,发挥着邢台市高层次人才聚集地、数字经济及文创产业高端创新基地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锚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以“一三六九”总体工作思路为引领,坚持“小规模、高水平、有特色”办学理念和“做优师范、做新工经、做特艺体”办学特色,践行“扎根地方、向为图强、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工作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切实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跃升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奋进力量!(数据截止至2025年9月)